【校長專訪】港島名校老師轉任北區中學校長 曹紹民校長:因材施教逐步建立自信心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1/08/03 13:39

最後更新: 2021/08/03 17:07

分享:

分享:

新界喇沙中學曹紹民校長,投身教育逾30年,他認為只要因材施教,讓學生嘗過成功的滋味,自然能投入學習,提升自信。

工作的意義對每個人都不同,但某些工作具特別意義則毋庸置疑,譬如醫護、老師。前者救傷扶危,後者作育英才,同樣以自身專業影響生命。新界喇沙中學曹紹民校長,投身教育逾30年,影響過的學生難以細數。

在到任新界喇沙中學之前,曹校長曾在港島南區的聖士提反書院工作多年。「我在那裏做了29年,一畢業就開始。」上一份工作的經驗和回憶成為校長的珍貴收穫,來到新環境,他也如同當年般,重新學習、適應。「兩間學校真的非常不同,無論是學生組成、家長的支援,以至地理位置和校園規模。」轉眼來到第五年,從第一年走訪區內學校以了解社區、校情,今天學校已掌握加強弱項的有效方法,同時發展原有優勢。

曹校長和參與中一營的新生們在學校籃球場上合照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先了解對手,方能戰勝,其實放諸自身亦然。曹校長到任首年先仔細了解學校:

初來時其中一個深印象是,同學在課堂上的互動較弱,教學偏向傳統式的老師講、學生聽模式。所以決定在課堂中引入互動的元素,希望激活課堂。因為不希望學生在堂上只是不斷抄寫、做工作紙答問題,而是以更多樣化的方式,例如討論、分組研習、報告等。

校長想到以資訊科技來作媒介,現在看來相當有先見之明,在疫情爆發被迫停課前就佔有先機。「其實當時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課堂的互動性,而非為了推動電子學習而做,不過的確因利乘便。」雖說早了開始,但在停課初期,如同全港老師,大家同樣疲於拍片。

曹紹民校長投身教育界已逾30年,空降新界喇沙中學擔任校長則來到第五年。(黃建輝攝)

你看見的只是兩、三分鐘的片段,但實際上卻要用上幾個小時去完成。因為大家覺得這一take做得不好,便想再做一次,結果花的時間更多。所以初初幾個星期裏,同事們都很吃力。

事倍功半下,自然要另找方法,於是學校開始用Zoom(視像教學)上課。新界喇沙中學當時較同區其他學校都早開始Zoom,不到兩個月,全校老師已能熟練使用。不過技術上的問題容易解決,另一個問題卻相當令人為難。

老師們的壓力非常大,很簡單一點,就是唔錯得。因為不似拍片,這句說錯了,可以重來,最後的成品能夠確保沒問題。Zoom的時候在家進行,自然有家長在場,這對老師而言實在太大壓力。

曹校長笑言:「以我所知,有學校沒有全面以Zoom上課,其中一個原因也是有老師認為壓力太大。」

熱愛大自然的曹校長在中學時尤愛生物科,圖為中七時在生物課上解剖白老鼠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疫情下正面應對

疫情尚未結束,9月的新學年將會如何展開,仍然是未知數。不過校長相當樂觀:「即使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,也可以正面應對。例如我們亦因此在這期間,在電子教學方面有長足的進步,不論老師或同學也是。」

除課堂欠缺互動,學生的自信心不足也是當初的問題之一。

從前我在市區教書時,學生的信心很高,也可以說是比較囂。我們做老師常常是要提他們再努力,或讓他們明白天外有天。然而我來到北區發現,學生的信心相對較低。當時我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,就是當要為學生拍照時,10個人中大約會有兩、三個,會躲在別人身後,又或故意低下頭,不願給我們拍攝。

這種態度或許會讓旁人認為既沒自信,又沒有禮貌。曹校長為學生澄清:「他們不是沒有禮貌,因為當有外賓來到時,同學會主動打招呼、點頭,但若要他們和對方交談,就馬上退避三舍。」自我形象低落源於挫敗,自信則來自成功感,校長直言做了多年老師,能大概掌握學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。

因為沒有太多成功的經驗,便總認為自己不行。他們心想既然自己做不好,自然不想失禮人前,繼而就不斷逃避。

德國總領事伉儷在農曆新年前到學校與學生一起拍攝賀年短片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過去學生比較保守,老師也有點保守。但這幾年來,我們不斷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機會,例如參加校外活動、比賽。我鼓勵老師多去嘗試,不是為了要勝出比賽,而是為學生增加體驗、見識。但不是說學生連籃球都打不好,就推他去參加校際甲組的比賽,那樣差距太多,只會更令他挫敗。作為老師,了解自己學生的程度,為學生找出相應的活動去參加,才是真的幫到學生。

校長強調:「這樣不是欺騙,而是逐步為他們建立信心。學生都很單純,當他們嘗過成功,感到開心、有了自信,他們自然會投入,也會想作出挑戰、突破自己。」曹校長充滿欣慰神色指:

過去3年,同學的獲獎數是從前的8倍、10倍!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與外國領事館交流學英文

北區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於英語能力較弱,校長便從此處入手,進行多方面革新,包括在教學方式、內容上,以及在校內、外活動方面。「一般坊間課本內容對我們部分初中學生來說,程度上較為艱深,所以英文科針對本校學生入學時的水平而編寫校本初中課程。」曹校長補充:「部分班級亦提供小班教學,如4班分8組、3班分4至6組上課,讓教學能更針對學生程度和需要。」

各種加強、補底的課堂固然不會缺少,然而最大改變的還是全校性的英語活動。「我們有各種的活動,例如英文書閱讀報告、朗讀英文篇章比賽、以英文製作的PowerPoint和Presentation比賽、英文單字記憶比賽等。」曹校長再補充:

我們學校另有一項特別的英語活動,是與德國領事館和愛爾蘭領事館合作的。

愛爾蘭副領事帶同木匠到訪學校舉辦「木匠工作坊」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原來學校的辦學團體為喇沙會,當年來到香港的喇沙會傳教會多為愛爾蘭人,因此與愛爾蘭領事館結下淵源。「所以就有一系列的同為喇沙會的聯校活動,如參加由愛爾蘭工匠舉辦的木匠工作坊等。」

而與德國領事館的交集就源於學校參加九倉的「Project WeCan」計劃。「那個計劃是將商業機構和學校配對,但如何進行、做甚麼活動則不限,而大部分都是以生涯規劃的方向去進行。」校長笑指:

當時知道配對的是德國領事館,頭也大了,因為做不了生涯規劃。後來想到在香港的歌德學院、香港德瑞國際學校等,便藉着領事館的連繫而舉辦了各種交流活動。如和香港德瑞國際學校打了兩場友誼比賽,也到歌德學院參觀,後來領事和領事夫人也來學校參觀不僅一次。

記者:王嵐